2015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通化师范学院2015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通化师范学院

  二〇一六年七月

崇德广业  与时偕行          

 

目   录

一、学校概              1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一)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2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3

(四)本科生源质量              3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5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5

(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7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8

(四)教学条件              8

(五)校园育人环境              9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0

(一)专业建设              10

(二)课程建设              14

(三)教材建设              15

(四)实践教学              16

(五)创新创业教育              18

(六)教学改革              19

(七)教学研究与成果              21

五、质量保障体系              22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2

(二)加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2

(三)强化教学质量常态监控              23

(四)开展教学质量提升活动              24

 

六、学生学习效果              25

(一)本科生毕业与学位授予              25

(二)本科生考研情况              25

(三)学科竞赛及获奖情况              26

(四)奖助学金情况              29

(五)本科生就业情况              30

(六)学生学习满意度              31

七、特色发展              33

(一)科研成果转化成绩斐然              33

(二)专业评估助推专业建设              34

(三)转型发展取得突破进展              34

八、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6

(一)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36

(二)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              36

(三)创新创业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37

 

I

 

一、学校概况

通化师范学院位于长白山脚下、鸭绿江畔、中朝边境的吉林省通化市,是吉林省东南部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占地面积近6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遍布长白山特色植物,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前身为辽东省立(通化)第六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通化师范学院。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自建校以来,通化师范学院始终秉承崇德广业、与时偕行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办学精神,坚守质朴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文明、和谐、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的办学方略,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观念创新、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紧密围绕一山一城、一族一史,即:长白山自然资源开发、通化医药城建设、满族民间文化传承、高句丽史学研究,积极发挥办学优势,主动融入吉林振兴发展战略。多年来,学校潜心育人,为吉林省东南部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资,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665人。有45个本科专业,涉及9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11个科研院所。现有专任教师581人,其中教授6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96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350.45万元,馆藏图书218.09万册。

2015年,学校深入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要求,积极探索教学质量提升有效途径,努力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充分发挥区域办学优势,扎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1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近期目标(到2020年):着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师德师能培养,实现医药健康产业专业等集群转型,加大一流学科建设力度,确保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中期目标(到2025年):完成学校整体转型,使教师教育优势进一步凸显,非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化水平、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长期目标(到2050年):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化水平、国内知名、省内一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多科性、教学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扩大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其他类型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一定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朴实敬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特色:扎根基层、朴实敬业。

服务面向:立足长白山区,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015年,共有本科专业45个,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3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2个,10个兼招专业。专业涵盖教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具体专业及学科门类分配见表1),基本形成了学科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布局。

 

 

表1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专业数

比例(%)

1

理学

心理学、地理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统计学、地理信息科学

10

22.22

2

医学

中药学、药物制剂

2

4.44

3

文学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

日语、朝鲜语

5

11.11

4

教育学

学前教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育技术学

4

8.89

5

管理学

行政管理、物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

7

15.56

6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法学

2

4.44

7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6.67

8

艺术学

音乐学、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

动画、视觉传达、美术、绘画、雕塑、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11

24.45

9

历史学

历史学

1

2.22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截止到2015年8月31日,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1665人,其中本科生10987人,占在校生人数的94.19%;专科生676人,留学生2人;函授生7479人,折合在校生人数12416.9人。本科生中师范生5715人,占本科生人数的52.02%,非师范生5272人,占本科生人数的47.98%。

(四)本科生源质量

学校社会声誉良好,生源质量稳定,生源结构合理。2015年,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本科招生2800人,专科400人,合计3200人。本科生实际录取2805人,其中省内1905人,省外900人,省内生源占67.91%。实际报到人数2728,新生报到率97.25%。

2015年,学校录取首届免费师范生50名,其中文史录取15人,录取最低分高于本科线51分,理工录取35人,录取最低分高于本科线84分。

提前批师范类与一批A段(师范类),文、理科第一志愿满足率均达100%,提前批文理科投档线分别超出省控线51分和83分,一批A段(师范类)文理科投档线分别超出省控线31分和41分,师范类生源充足。非师类文科第一志愿满足率为100%,理科第一志愿满足率28.04%,该类生源与上一年相比略有不足。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教师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扎实、朴实敬业的教师队伍,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1.专任教师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81人,外聘教师144人,按1/2折算,折合教师总数65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23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62%,师资队伍职称、学位、年龄和学缘结构逐渐改善,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要

表2 专任教师学历、学位、年龄、学缘结构表

结构类型

数量(人)

比例(%)

学历结构

研究生

368

63.34

本科

212

36.49

其他

1

0.17

学位结构

博士学位

56

9.64

硕士学位

440

75.73

学士学位

71

12.22

其他

14

2.41

年龄结构

35岁以下

276

47.50

35~45岁

196

33.74

45岁以上

109

18.76

学缘结构

本校学缘

12

2.07

外校学缘

569

97.93

合计

581

/



2.师资培养

学校始终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来抓,坚持内培与外引、近期与长远、自修与公派、柔性与刚性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抓手,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构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科学合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措施和保障。为落实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了《通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通化师范学院教师出国研修管理办法》《通化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教师职业发展工作运行机制,努力构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依托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咨询,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一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55次,培训1500余人次。

截止2015年,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3人,吉林省主讲教授1人,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人,吉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吉林省拔尖人才3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4人。有省级创新团队2个,校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见表3)。

表3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一览表

序 号

团队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1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团队

康学伟

2009

2

教育学课程教学团队

刘惠洲

2010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邹向群

2011

4

光学课程教学团队

刘成有

2012

5

数学与应用数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曲元海

2013

6

化学专业教学团队

战佩英

2014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要支撑。学校大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到生产一线实践,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进一步落实《通化师范学院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办法》等文件,各教学单位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加对口顶岗学习,了解企业发展和需求,学习企业最新管理模式。各学院设立企业特派员,每年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开展广泛教学科研合作。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教师报销考试费用,激发教师提升职业技能的积极性。现有双师型教师64人,医药健康产业专业集群转型试点单位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5%。

(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在《通化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在《通化师范学院教学单位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办法》中规定,教学单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主讲专业必修课比例达到95%以上为优秀。在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中明确提出,晋升教授、副教授必须承担两门以上本科课程。2015年,教授授课453门次,副教授授课1521门次,教授所授专业课程333门次、公共必修课81门次。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占教授总人数比例为93.5%,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比例为14.3%。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积极筹措教育经费,确保本科教学经费足额、及时到位。2015年,学校教学经费总额达到5772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121万,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840.63元;实习教学支出94万,生均85.56元;实验经费支出181万,生均164.74元。

(四)教学条件

1.教学行政用房

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5.6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14.27万平方米,行政用房1.41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3.45平方米,基本满足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的需要

2.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大投入力度,改造、新建实验实训场所,更新实验设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现有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7.29万平方米,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长白山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校内博物馆2个教育实践基地81个,专业实践基地66个,校内生物技术实训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现有多媒体教室135个,座位数13911,外语教学计算机机房(含语音室)8个,座位数336。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350.45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值2676.25万元,当年新增比例为25.07%,生均仪器设备值1.07万元,有效保障本科实践教学质量。

3.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占地面积1.86万平方米,有各类阅览室7个,包括电子阅览室1个,总计座位数2168个,无线网络覆盖全馆。纸质图书 124.47万册,总藏书量218.09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00.2册。馆藏图书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开通数据库12种,自建数据库3种,实现中外文数据馆际互借。图书馆为提高服务功能,开设读者网上荐书平台,全体师生可以根据专业学习需要,随时推荐自己需要书籍。拥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硕博学位论文库,SCI、SSCI、EI索引科研平台,当年电子资源访问量达到170.2万次。

4.网络信息资源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快速推进。校园网已覆盖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各教学行政部门办公室、学生宿舍以及家属区,能承载万人同时在线。现有网络数据机房1个,校园网主干带宽10000M,IPV4YU IPV6的双栈模式校园网出口带宽较去年大幅扩增,已达到2000M,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6000个。目前,以管理信息化为主体目标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初具规模,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查询系统、教研成果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平台、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手机掌上校园服务系统等网络管理平台已稳步运行。已开通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有:新东方网络课程、国内精品课程、名师讲座、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语言文字网、综合英语、教学资源库、新视野大学英语、尔雅通识课程等。

(五)校园育人环境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2015年继续实施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评选出山莺合唱团”“葡萄酒节”“语言文字节”“长白山植物文化节”“长白山满族剪纸节”“拜谒杨靖宇等十大校园文化品牌;对校园道路、街道、广场重新命名,增加了名家塑像,建设了文化长廊,不断强化育人环境;加强了校报、广播、宣传栏、LED电子屏等宣传媒体的建设,以文化氛围熏陶通师学子。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持续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并以专业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优化专业建设内涵。

1.专业布局与调整

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建设与发展目标,坚持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整体提高的专业建设思路,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地方经济发展为原则,紧紧围绕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巩固传统专业优势,合理增设新专业,对生源少、就业难、效益差、发展前景不好的专业,进行专业预警,限期整改。2015年,申报教育学、机械电子工程、医学检验技术三个新专业。专业布局日趋合理,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与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

截止2015年,学校共有43个本科招生专业,2个本科停招专业。有文学类专业5个,占11.11%;理学类专业10个,占22.22%;教育学类专业4个,占8.89%;历史学类专业1个,占2.22%;法学类专业2个,占4.44%;管理学类专业7个,占15.56%;艺术学类专业11个,占24.45%;医学类专业2个,占4.44%;工学类专业3个,占6.67%。

    依据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具体要求,立足通化地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应用型专业办学实际,有计划发展一批与地方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制定并实施了《通化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整合中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化学、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8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科专业,申报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转型试点,获得教育厅批准。

2.优势与特色专业

学校制定了国家、省、校三级优势专业培育和建设规划,注重巩固优势,凝练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辐射引领作用。现有历史学和物理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物理学、数学与数学应用、生物科学、中药学、汉语言文学6个省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历史学和物理学3个省级品牌专业,校级重点专业10个,重点建设专业5个。历史学和生物科学专业已成为省内颇具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专业。大多数本科专业都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教学团队及教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

表4 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学 院

专业名称

学科门类

专业代码

设置时间

类别

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学

理学

071101

2004

J

学前教育

教育学

040106

2010

S

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030503

1989

S

法学

法学

030101K

2004

FS

行政管理

管理学

120402

2004

FS

物业管理

管理学

120209

2010

FS

外语学院

英语

文学

050201

1999

S

日语

文学

050207

2003

J

朝鲜语

文学

050209

2008

J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文学

050101

1986

S

汉语国际教育

文学

050103

2005

S

历史与地理

学院

历史学

历史学

060101

1997

S

地理科学

理学

070501

2004

J

地理信息科学

理学

070504

2014

J

工商管理

学院

市场营销

管理学

120202

2003

FS

旅游管理

管理学

120901K

2003

FS

财务管理

管理学

120204

2006

FS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

停招

2006

FS

数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070101

1987

S

统计学

理学

071201

2014

FS

物理学院

物理学

理学

070201

1998

S

教育技术学

教育学

040104

2003

S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130305

2010

FS

化学学院

化学

理学

070301

1993

S

应用化学

理学

070302

2013

FS

生命科学

学院

生物科学

理学

071001

1999

S

生物技术

理学

071002

2004

J

制药与食品

科学学院

中药学

医学

100801

2000

FS

药物制剂

医学

100702

2005

FS

食品科学与工程

工学

082701

2002

FS

食品质量与安全

工学

082702

2011

FS

音乐学院

音乐学

艺术学

130202

2003

S

音乐表演

艺术学

130201

2009

J

计算机学院

动画

艺术学

130310

2011

FS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080901

2000

J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120102

2002

FS

美术学院

美术学

艺术学

130401

2000

J

雕塑

艺术学

130403

2011

FS

绘画

艺术学

130402

2010

FS

产品设计

艺术学

130504

2002

FS

环境设计

艺术学

130503

2002

FS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

130502

2002

FS

服装与服饰设计

艺术学

停招

2002

FS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教育学

040201

2001

S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育学

040203

2005

J

注:S-教师教育专业,FS-非教师教育专业,J-兼招专业

3.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

  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彰显“扎根基层、朴实敬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模块。通识选修课程设置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修养、体育健康、创业教育和教师教育6个模块;专业选修课程至少设置两个专业方向模块,拓展学生个性化选择空间;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015年,学校结合专业评估,适应转型发展、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新要求,及时启动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起草《通化师范学院关于修订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对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专业分别进行修订。为确保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组织开展前期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修订重点,即降低理论课时,增加实践学时,总学分压缩到165左右,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分学比例达25%以上,理工专业类达30%以上,转型专业达到35%以上。

学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落实两分两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新修订培养方案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和实践课程平台,增加实践周,增设双师课程和企业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二)课程建设

学校坚持统筹规划、分层建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课程建设思路,分层次、分步骤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构建并完善了三级四类课程体系:三级为国家级、省级、校级;四类为优秀课程、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程和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现已建成校级优秀课程97门,省级优秀课程52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均已在爱课程上线)。

学校不断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2015年,通过省财政项目引进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投入经费建设满族民间剪纸慕课1门,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在吉林省高校优质课程联盟上线,已有吉林大学、延边大学等6所高校学生选课学习。

表5 省级以上精品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所在学院

批准时间

类别

1

教育见习与实习

教育科学学院

2013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2

发展心理学

教育科学学院

2014

国家视频公开课

3

光学

物理学院

2005

省级精品课程

4

高句丽历史与文化

历史与地理学院

2005

省级精品课程

5

植物学

生命科学学院

2006

省级精品课程

6

动物学

生命科学学院

2007

省级精品课程

7

现代汉语

文学院

2008

省级精品课程

8

心理学

教育科学学院

2008

省级精品课程

9

有机化学

化学学院

2009

省级精品课程

10

物理化学

化学学院

2010

省级精品课程

11

数学分析

数学学院

2011

省级精品课程

12

教育学

教育科学学院

2012

省级精品课程

13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与地理学院

2012

省级精品课程

14

人体解剖生理学

生命科学学院

2013

省级精品课程

15

药用植物学

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

2013

省级精品课程

16

写作

文学院

2014

省级精品课程

表6 全校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门数

课程门次数

双语课程门数

平均学时数

平均班规模(人)

专业课

1589

3149

3

41.76

43

公共必修课

44

1087

0

34.52

79

公共选修课

117

300

0

27.58

43

(三)教材建设

学校严格规范教材选用流程,重视优质特色教材建设,要求教材选用一定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贴近教学大纲,保证教材内容先进性,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及文化最新进展。必修课程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通过教学检查和信息反馈加强对教材质量和使用效果的监控。支持和鼓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教学经验、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课程建设实际,编写适用性强的特色教材。重点推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长白山文化、长白山植物资源、满族民间美术、高句丽专门史研究等系列教材。

 

 

 

表7 近四年出版教材一览表

序号

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1

长白山植物资源学

周  繇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2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

赵颖群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

3

文献检索教程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

4

中国经济史(讲义)

王晓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

5

C语言程序设计

张秀萍

科学出版社

2012

6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

于江涛

科学出版社

2012

7

大学语文 *

于金华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

8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 *

赵颖群

科学出版社

2012

9

大学计算机基础

王巧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0

高师心理学教程

任金杰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11

大学生全程职业指导教程

徐卫东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3

12

朝鲜概况

吕明辉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

13

MATLAB基础及程序设计

陈衍峰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4

注:* 表示规划教材

(四)实践教学

学校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行第二课堂实践学分认证,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管理,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延长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时间,增加艺术才艺训练环节,构建了以见习、实习、实训为第一平台,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技能训练为第二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实践空间。

1.实验实习

充分挖掘实验室潜力,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发力度,优化、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教学设备利用率。积极推进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空间。2015年,学校有19个专业开设实验课程,其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31门,有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门数占90%,开设实验、实训课程203门,开出实验、实训项目1172个,实验开出率为100%。

学校实习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每年教育实习结束后,组织开展实习生汇报讲课比赛。2015年聘请基础教育名师担任评委,有63名学生获得校级优秀实习生汇报讲课比赛优胜奖。

2.顶岗实习支教

学校连续八年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覆盖通化、白山、长白山管委会等地10余个县区,来自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音乐、美术等18个专业1000余名本专科学生参加了顶岗支教。建立顶岗支教实习基地59个,为希望小学捐赠映山红画室5个,为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品和书籍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为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做出了应有贡献。

3.毕业论文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制订和完善《通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通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等文件,通过规范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为提高毕业论文创新性,增加实证研究性论文比重,减少综述性论文,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中完成比例占58.18%。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从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到成绩评定实行全过程监控,引进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答辩前组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审查,学院论文查重覆盖率为100%,学校对入选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二次查重。2015年有54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

4.社会实践

学校紧紧围绕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15年,继续实施校村服务计划”“院村服务计划,确定重点帮扶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对口开展扎实深入的服务。全校8000余名大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广泛开展了政策宣讲、国情考察、教育帮扶、科技支农、医疗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磨砺成才提供良好实践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地方政府和基层群众的高度赞扬,获得多项省级表彰,引起社会和相关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五)创新创业教育

1.创新创业创意训练

为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构建课程学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出台《通化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办法》,设立创新实践学分,配套专项经费,大力支持学生创新训练活动。2015年,申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项。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大学生参加科研立项,设置学生奖励学分,鼓励和引导本科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发表论文16篇,学生科研立项达6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项。

学校坚持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就业,提升指导服务水平促进就业,强化创业实践能力带动就业的工作思路。将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成立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创业与就业课程教学。聘请企业资深人员到校讲座30余次,受益学生达1万多人次。就业办公室和团委每年举办创业梦想大赛创业达人竞赛,学生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学生团队在首届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就业办公室荣获最佳组织奖。在创青春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学校获得优胜杯。

2.学科竞赛

学校坚持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学科竞赛理念,建立数学建模、语文基本功训练等竞赛基地,出台《通化师范学院一院一品学科竞赛实施方案》,各学院结合专业教育至少打造一个学科竞赛品牌项目。同时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各项比赛,构建了专业技能、实验技能及创新实践等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各学院还经常与教务处和校团委联合举办主持人大赛、教具设计、公务员考试模拟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2015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项大赛奖励281项。

(六)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发挥扎根基层、朴实敬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从学生全面成长和社会适应性出发,以能力提升为主线,以实践平台为载体,推进两分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朴实敬业,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模式下,鼓励各学院、各专业树立多元化和多样性人才质量观,践行质朴的教育理念,针对各类学生对创业就业不同需求,探索适合本专业的分流培养模式。

图3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图

注:按照学科门类计算平均值,艺术学包括美术和音乐

 

  图4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图

注:所修学分按照毕业学分最低要求、按学科门类计算平均值

2.校企合作育人

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度,增强应用型专业对地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和万通药业、修正药业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校内设立万通工作室,通过顶岗实习、企业专家讲座、就业咨询、应聘模拟教学和举办人才招聘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能力。计算机学院与中软集团、东软集团、达纳实业等十几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校内宣讲和校外实训,为学生提供择业、上岗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

学校成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积极推进开放办学进程,不断扩大海内外合作办学规模。先后与朝鲜金哲柱师范大学、俄罗斯马加丹国际师范大学、日本中京学院大学签订友好校协议;与日本千代田国际语学院、东京亚细亚语学中心签订学生带薪实习项目协议;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南华大学、亚洲大学、中原大学、大叶大学、南台科技大学、圣约翰科技大学结为姊妹校,开展短期交流项目。与英国格林多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现有在校生135人。2015年,派出39名学生到境外交流学习。

学校多次邀请国外大学教授来校讲学,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现有专门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植物学等8个专业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七)教学研究与成果

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法与学法研究,激励教师及时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改革取得实效。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开展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各类教学检查以及优秀教学单位评比中,将教学研究与改革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2015年,学校批准校级教研课题93项,申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立项9项,共有3个教学单位和7位教师获得教学研究突出贡献集体奖和个人奖。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学校计划投入教学改革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线课程建设、新生研讨课及试题库建设。


五、质量保障体系

科学完善、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学校牢固坚持质量立校办学方略,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及完善,瞄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薄弱环节发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并全面渗透到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收到显著成效。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每年党政工作会议都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任务部署,重大教学方案实施和教学管理制度出台由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审议。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校领导与各教学单位建立联系,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校领导带头承担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并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丰硕成果,对广大教师产生极大激励作用。

教务处每周召开教学例会,及时安排、调度一周教学工作,交流总结工作经验,集体研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措施;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全面总结本科教学工作经验,认真分析面临形势和任务,明确改革发展思路和教学工作目标。

(二)加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坚持“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督导结合、以导为主”工作思路,围绕人才培养关键环节,构建了“一制二督三查四评五反”1234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日常检查和专项评估、单项检查和整体评估的有效融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一制”即将《通化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作为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二督”即实施校、院两级督导制度。

“三查”即开展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期教学检查。

“四评”即评教、评管、评学、评研。一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评价教学单位管理工作。三是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四是评价教师教学研究成果。

“五反”。一是将师生座谈会反馈意见、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学检查结果反馈给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教学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二是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领导;三是督导向教师一对一反馈;四是发布《教学质量简报》向全校师生反馈;五是网上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向全社会反馈。

确立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为决策主体,教务处和教学质量监督处及各学院负责管理调控,校、院两级督导实施监控评价,教学信息员开展信息收集反馈的组织体系,涵盖学校、学院和教研室三个层面。学校现有专职质量监控人员5人,校级教学督导5人,院级教学督导55人,学生信息员30余人。

     

图5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图

(三)强化教学质量常态监控

学校实行教学工作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制度,定期检查包括常规的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专项检查包括毕业论文(设计)、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等。随机抽查包括课堂教学秩序、教学环境、教案及课件、考风考纪、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还针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项目开展专项评估。

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2015年校领导累计听课 86人次,相关部门负责人、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等累计听课917人次,校督导组累计听课320人次,同行间听课累计次数较以往有所增加。通过网上评教,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满意度均在90%以上。校教学督导评课覆盖率达到6.87%,其中优秀率为59.05%,良好率为37.14%。

(四)开展教学质量提升活动

2015年,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开展了教学质量提升年系列活动。成立校内专家组,对全校青年老师进行听课评课,评选出8位教师做教学观摩课;组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通过示范引领,调动青年教师投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开展教学专项评估,对全校15 个学院的4710份试卷及1254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面检查,现场考察了实验实训室,对实践教学进行全面评估;实施学风建设活动月,推行无手机课堂,整顿课堂教学纪律,以优良教风促学风;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对学校标识、路牌及广场进行重新设计和命名,强化环境育人功能;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创新机制,激发活力。通过多方联动,协同推进,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本科生毕业与学位授予

2015年,本科毕业生数2591人,实际毕业数2503人,有2366名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毕业率为96.60%,学位授予率为94.53%。体质测试达标累计通过率为80.10%。

表8 2015届本科生毕业情况一览表

序号

学院

毕业生数

毕业情况

学位授予情况

毕业人数

毕业率(%

授予人数

学位率(%)

1

教育科学学院

81

79

97.53

77

97.47

2

文学院

253

246

97.23

234

95.12

3

历史与地理学院

73

71

97.26

66

92.96

4

政法学院

187

182

97.33

167

91.76

5

工商管理学院

269

257

95.54

247

96.11

6

外语学院

385

380

98.70

372

97.89

7

数学学院

199

194

97.49

183

94.33

8

物理学院

122

118

96.72

106

89.83

9

化学学院

94

91

96.81

90

98.90

10

生命科学学院

133

133

100.00

121

90.98

11

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

216

203

93.98

186

91.63

12

计算机学院

107

104

97.20

99

95.19

13

音乐学院

84

78

92.86

75

96.15

14

美术学院

261

247

94.64

230

93.12

15

体育学院

127

120

94.49

113

94.17

合计

2591

2503

96.60

2366

94.53

(二)本科生考研情况

2015年,有141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各专业平均考研率为5.63%。学生考入211以上大学比例为22%;化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生考研率位于全校前列,分别为30%和25%,生命科学学院有一个学霸寝室,8名女生全部考上研究生,媒体报道称为八朵金花。从考研录取情况看,2015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院校覆盖地域更广,专业更多,层次更高。

(三)学科竞赛及获奖情况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奖励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及指导教师。2015年,学生获得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大赛、教学技能竞赛以及生物创新实验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奖励281项。各学院积极组织一院一品学科竞赛活动,扩大学生参与度。

表9 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情况表(部分)

序号

竞赛项目

获奖名次

竞赛级别

1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国家级

2

2015年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三等奖1项

国家级

3

“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

课外学术作品竞赛

二等奖1项

省级

4

《校园红丝带--美好青春我做主》

主题征文大赛

二等奖1项

省级

5

2015“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三等奖1项

省级

6

2015“学创杯”全国大学生

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省赛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省级

7

2015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

三等奖1项

省级

8

2015年吉林省暨长春市海峡两岸

大学生科普创意设计作品巡回展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省级

9

2015“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三等奖1项

省级

10

2015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天空渐蓝》吉林省级赛

三等奖1项

省级

11

2015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吉林省级赛

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省级

12

2015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吉林省级赛二等奖《第二滴泪》

二等奖1项

省级

13

14届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生

语言基本功比赛

二等奖1项

省级

14

14届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生语言

文字基本功比赛师范类甲组非中文

三等奖2项

省级

15

第九届吉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省级

16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论文、课件大赛

二等奖1项

省级

17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18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吉林省赛区

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19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20

第三届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21

第三届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NSEC)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22

第三届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

大学生本科非英语专业组

二等奖1项

省级

23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

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吉林省总决赛

三等奖1项

省级

24

第四届吉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

创新实验大赛

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省级

25

第四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奖

二等奖1项

省级

26

第五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

师范生教学技能(生物)

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省级

27

东北地区第九届大学生

程序设计竞赛

三等奖1项

省级

28

吉林省第八届“长白之声”合唱节

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一等奖1项

省级

29

吉林省第二届“梦想杯”大学生

创业大赛

二等奖2项

省级

30

吉林省第三届青少年艺术风采大赛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省级

31

吉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32

吉林省“精科杯”第三届吉林省

大学生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

三等奖1项

省级

33

吉林省青少年声乐大赛

三等奖1项

省级

34

吉林省数学建模竞赛

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35

吉林省艺术系列大赛

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36

吉林省幼儿艺术节大赛

一等奖1项

省级

37

吉林省语文基本功大赛

三等奖1项

省级

38

吉林小第23届艺术系列大赛

三等奖1项

省级

39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吉林省赛区)

一等奖1项

省级

40

“岛津.华尔达杯”第四届吉林省

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

一等奖1项

省级

41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

三等奖1项

省级

42

全国第七届“优利德杯”大学生与研究生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展评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43

全国高师学生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44

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

一等奖1项

省级

45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

二等奖1项

省级

46

首届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

创新创业大赛

三等奖2项

省级

47

绚丽年华第八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评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48

“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

课外科技作品大赛

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

49

中国·沈阳第二届合唱音乐季

第四届东北三省合唱节

一等奖1项

省级

50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三等奖1项

省级

(四)奖助学金情况

学校设立多项奖助学金,坚持奖优助困、育人为先、公平公正的原则。2015年,发放各类奖学金2003.98万元,资助学生20581人次,为家庭生活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1236个,有1131名学生申请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总金额达548.84万元。开设免费考研辅导课,为勤学上进的学生提供帮助。各类奖助学金奖励情况见表10。

 

 

 

 

 

 

 

表10 本科生奖助学金统计表

项目

资助金额(万元)

资助学生数(人次)

政府奖、助学金

1021.3

3100

学校奖学金

378.04

15085

国家助学贷款

548.84

1131

勤工助学金

49.79

1236

临时困难补助

2.01

20

社会奖助学金

4

9

总计

2003.98

20581

(五)本科生就业情况

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以高教强省为契机,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就业,提升指导服务水平促进就业,强化创业实践能力带动就业的工作理念,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扎实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面提升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方位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表11 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表

毕业生

总人数

教师教育专业人数

非教师教育专业人数

男生  人数

女生

人数

教师教育专业

就业人数

非教师教育专业

就业人数

就业  总人数

就业率

2554

1503

1051

600

1954

1336

941

2277

89.15%

2015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9.15%,其中省内就业比例为76.59%,省外就业比例为23.41%。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比例超过60%,中药学、药物制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非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扎根基层、朴实敬业而倍受用人单位青睐。

图6 省外毕业生生源区域分布图

截止到2015年8月30日,学校15个二级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或超过学期初确定的就业目标值。其中,工商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政法学院和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就业率均超过90%,文学院、外语学院、计算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8个学院就业率都有所提高。音乐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就业率较去年增长幅度较大,就业率涨幅达到6%以上。



 

 

 

 

 

 

 

 

 

图7 分学院就业率情况统计

(六)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每学期结合期中教学检查进行网上评教。2015年,组织全校学生对1750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学生满意度为95.81%。

学校委托第三方权威数据机构北京麦可思公司开展2015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对毕业生职业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程度、发展状态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跟踪评价,全面、深入、公正地评价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成果,反馈学校专业教学、学生管理及后勤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撑。经调查,本校2015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88%,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满意度85%)高3%,毕业生对教学质量评价较好。


七、特色发展

(一)科研成果转化成绩斐然

    学校认真落实《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专项规划》文件精神,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定及激励机制建设,制定《通化师范学院学科应用研究方向筛选实施方案》《通化师范学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规范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以项目为纽带,加快产学研合作,筛选出林蛙综合资源开发利用、长白山特色食品开发与应用等15个项目,与企业合作研究。国家基本药物所需重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吉林)基地——种子种苗繁育研究与技术服务中心在我校成立。出台《通化师范学院教师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实施办法》,选派教师到企业调研、实践及开展联合攻关。2015年,学校注册资金50万元,成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申报吉林省首批产学研引导资金项目6个。近三年,学校与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通化玉圣药业、万通药业等多家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学校认真落实“吉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面向文化高地建设需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智库建设,高句丽研究成果及研究平台获批“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成为我国高句丽问题智库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中国史学科与学报编辑部共建《通化师范学院学报》“高句丽渤海历史文化研究”栏目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学校在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现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个。在通化县金斗满族朝鲜族乡中心校、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中心校、辉南抚民镇中心校、柳河县三源浦镇中心校设立传承教育基地。

面向地方基础教育需要,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研究优势,与通化市政府、白山市政府和长白山管委会共建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推进“通化师范学院促进地方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实施方案,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与东北师范大学 “农村教育研究所”共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边远山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通过积极开展区域基础教育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将学校建成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和创新研究基地。

(二)专业评估助推专业建设

2015年3-7月,学校聘请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省内外高校专家38位,与校内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物理学、数学等30个本科专业进行了现场评估。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听课、座谈、考察、查阅试卷与论文、审核专业建设规划及培养方案等多种方式,对各专业办学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意见反馈主管校领导和联系领导。学校召开专业评估总结大会,全面梳理专业评估发现的问题及专家反馈意见制定《通化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整改工作方案》,明确未来整改工作任务,确定跟踪验收时间,从学校、学院、教研室三个层面发力,着力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三)转型发展取得突破进展

2015年,学校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之路。制定《通化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确定转型发展基本思路,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转型发展领导小组,整合中药学、药物制剂、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应用化学、生物技术8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科专业,构建医药健康产业专业集群,申请吉林省高校第一批转型试点获得批准。为适应转型发展和通化市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与通化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整合通化市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共同创建应用技术学院,在通化市卫生学校成立应用技术学院分院,开展“3+4”“2+3衔接办学合作,搭建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为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校企、校地、校校合作等模式,努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拓展校内外教学实践平台,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工作走向深入。

 


八、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专业结构调整不及时,各专业建设水平不均衡;个别专业归属不合理,新办专业与老专业交叉融合不够深入,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专业布局仍有不合理之处,专业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通过深入研究基础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好招生和就业数据分析,及时把握招生入口和就业出口的变化,制定切实可行专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专业结构调整运行机制。加大新办专业支持力度,促进专业资源共享。对部分招生困难出口不畅的老专业,尽快化解其多余师资、多余设备等问题,通过资源整合尽快壮大新专业和有发展前途专业的实力,解决补短板问题;尽快解决广播电视编导、物业管理等专业隶属不合理的问题,优化专业布局,重新配置资源。提高专业调整主动性,坚持执行专业评估与专业预警制度,实行4年一次专业评估和2年一次新专业评估,将专业评估结论作为专业调整的依据,建立专业竞争与退出机制。

(二)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

学校优秀课程资源数量不足,制约了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缺少促进课程建设的激励政策,课程信息化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不能有效支撑学生个性化培养及自主学习。 

通过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健全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优秀课程的辐射作用。将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为课程资源开发创造良好政策环境。通过立项方式,重点建设在线课程、网络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开展对课程质量和建设成效的常规性评估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实现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三)创新创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自主创业成功率不高,创业层次较低。部分学生对创业关注不够,个别学生有热情但缺乏对深刻理解。同时创业与学业有一定冲突,每个创业项目想要做好,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又要兼顾学业,部分学生顾此失彼。

学校将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营造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鼓励更多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帮助学生树立创业观念,明确创业目标。转变学生传统就业观,树立创业即就业的新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创新学分,实施学分置换,允许跨专业选课,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

3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转载本网文章请标明出处

联系我们

通化师范学院信息公开办公室

联系电话:0435-3208002

邮箱:yb@thnu.edu.cn

监督投诉

通化师范学院纪委办公室

联系电话:0435-3208012

邮箱:jw@thnu.edu.cn

技术支持

通化师范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435-3208508

邮箱:nic@thnu.edu.cn